國民黨公布不分區立委提名後,各界反彈的聲浪不斷。名單好壞當然見仁見智,但身為學者所關切的,則是這項制度存在的合理性與必要性。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觀察,這項制度的引進,起始便是因為政治上的權宜,而非改善憲政運作或立院功能的整體考量。

 

      我國憲政體制基本上屬於行政與立法分立,彼此相互制衡的設計。依此設計,立法機構必須維持相當的獨立性,才能有效監督政府施政。美國是此一制度的原創者,立國以來國會便被認為與總統所領導的行政體系分庭抗禮,行政任何干預立法的舉動,往往引起國會不分黨派的反制。在此一設計原則下,若身兼黨主席的行政領袖可以掌控部分議員進入國會,便無異允許行政黑手伸入國會,兩權分立的精神將蕩然無存。

 

yang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於候選人登記在即,三黨總統候選人均在這兩天公布了未來的搭檔人選。根據多數民調,迄今為止的選情呈現一強二弱的局面,且差距均高達二十個百分點。這樣一個不對稱的競爭,顯然影響了候選人對副手的選擇。

 

      遙遙領先的蔡英文與其他挑戰者相較有更多選擇的空間,但居高思危則需避免扣分,故當黨內派系頻頻爭取關愛的眼神時,蔡卻挑了位政治色彩淡薄且非黨員的學者陳建仁。財經背景的林全雖也曾傳出是可能的人選,但林在財稅政策上的發言,卻可能讓蔡面臨失分的風險。而陳在生醫領域的專長,則有助於蔡開發食安議題上的選票。儘管財經是當選後的第一大要務,但持盈保泰應是陳雀屏中選的主因。

 

yang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英九在馬習會過程中是否得到與習近平相對等的待遇,在馬英九返台後,成了政客與媒體關注的焦點。某位政治評論者便指出,「兩岸領導人會談,禮儀形式看似對等,其實一切演出都由習近平及中方強力主導,馬英九方面配合乃至附和,主從關係明確。」馬在回國後一早的記者會上,也有媒體問到,習近平這次前往新加坡主要是進行國事訪問,我國則是專程前往新加坡與習近平見面,兩者關係似乎從一開始就不對等。再者,習近平抵星時,星政府派出財政部長接機,馬英九則由外交部東北亞司副司長接機,不對等顯而易見。

 

     個人認為,大陸與美國並列世界兩強(G2),我國無論綜合國力或經濟實力均遠在世界二十強之後,硬要拿放大鏡堅持兩者會面必須完全對等,似可不必。當然,過於矮化的確不應接受,但整體氛圍若沒有太過離譜,國人似乎也不必過於強求。

 

     這次會面應是陸方主動提出的,我在另篇文章已揣測過可能的動機。但從客觀形勢判斷,這次會面對台灣的重要性,似乎遠甚於陸方。大陸十三五經濟計畫積極擴展內需市場與一帶一路、亞投行、RCEP、TPP等商貿轉折,對奄奄一息的台灣產業,重要性不言可喻。如果我們急切需要這個會面機會,太過拘泥對等關係造成會談氣氛不佳,便顯得有些不智。

 

     反對黨當然有立場批評總統沒有堅持應有的尊嚴,但很快我們也可以見識,未來蔡總統在不犧牲台灣利益的前提下,如何挺起腰桿。遠的不談,就以幾個月前蔡英文訪美為例,當時蔡的民調聲勢已高居不下,既為國家未來的領導人,入境美國時若竟然也要在海關按捺指紋,豈不也可以看成是對台灣人民的羞辱?但總統候選人強化台美關係是好事,並沒有媒體對此誇大檢視。再者,從過往陳水扁,到最近的蔡英文訪美,接待的層級難道就比較高?國家客觀情勢不佳,各黨各派本應公忠體國團結對外,自己做不到的卻要冷言冷語指責別人矮化國格,不正顯得自己淺薄?

 

     台灣朝野政黨必須體認,我們是個小國,以小事大只能憑智慧,強調形式只會自縛手腳。但願未來領導人出國拓展外交時,不管是哪個反對黨,都能以更包容的心共體時艱。

 

本文2015/11/09發表於 臉書

yang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峽兩岸領導人在分隔六十六年後,總算在新加坡有了第一次的會面。此一世紀之會,吸引了兩岸與國際超過四百位媒體爭相採訪,對馬英九總統而言,無疑是卸任前極為重要的一役。此一會面的實現,背後必然有極其複雜的因素,我願就此提出一些個人的揣測。

 

     馬習會是馬英九企盼已久的兩岸領導人會議,早從2013年始,馬政府便透過各種管道,積極營造這樣的會面機會。原先期盼大陸能邀請馬出席2014年11月的APEC會議,使兩岸領導人能自然的藉開會之名碰頭。但大陸憂心邀請馬出席國際會議,可能讓其他國家領袖誤認大陸在兩國論上有所鬆動,故而並沒有接受台灣的建議。台灣主動積極希望實現馬習會,動機不難揣測。畢竟對聲望長久低迷不振的馬而言,馬習會或可取得振衰起敝的效果;而台灣經濟一直不見起色,與佔台灣出口市場百分之六十的對岸領袖見面,重要性不言可喻;而台灣在參與國際組織上頻召打壓,確實也需要與大陸領袖面對面談談。

 

yang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民黨中常會通過修改內規,允許立法院長可以不受屆期限制,續任不分區立委。此一決議無疑保證王金平再度獲不分區立委提名,甚至在國民黨獲得過半席次後,王還將續任立法院長。由於王的行事風格曾引發政壇漣漪,此一內規的修正勢必造成某些黨內高層的不滿,但如果撇開個人的問題不談,中常會的決議並未逸脫國會運作的常軌。

 

     國會集合各地俊彥,每位立委均無不想利用這國會平台大展身手,為自己奠下政壇發展的基礎;偏偏國會所議論的,多數又與利益分配有關,讓步與示弱將註定被淘汰。在這樣的森林法則下,負責主持議事運作的議長,自然必須具備協調意見的能力與聲望,但由於常成各方攻擊的箭靶,某些機制保障議長的領導角色,更是維持議會運作不可或缺的設計。

 

yang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洪秀柱民調無法提升,國民黨中常會擔心拖累立委選情,決議召開臨時全代會討論撤銷洪的總統候選人資格。姑不論程序粗糙有違黨的誠信原則,「民調不佳」、「拖累立委選情」也讓人覺得缺乏換柱的正當性。如果國民黨氣勢不旺的根本問題無法獲得解決,換了柱選情恐怕只會更糟。

 

     總統選舉之所以能拉抬國會議員的選情,主要取決於總統候選人是否有突出的政策論述,選民因為對這些政策有所期盼,為了看到這些政策通過國會的審查,所以連帶願意支持與總統同黨的國會議員參選人。在資訊傳播無孔不入的今天,期待總統候選人以個人魅力帶動選情,已是不切實際的想法。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美國羅斯福總統雙腿不良於行,但他的「新政聯盟」卻幫民主黨維繫了近半世紀的國會優勢;八十年代雷根以七旬高齡參選,但他「供給面經濟政策」的主張,幫共和黨奪回國會多數議席打下了堅實基礎。我們因此要問,換了柱國民黨是否將有不同的政策論述?否則立委選情將如何拉抬?

 

yang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