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海峽兩岸領導人在分隔六十六年後,總算在新加坡有了第一次的會面。此一世紀之會,吸引了兩岸與國際超過四百位媒體爭相採訪,對馬英九總統而言,無疑是卸任前極為重要的一役。此一會面的實現,背後必然有極其複雜的因素,我願就此提出一些個人的揣測。
馬習會是馬英九企盼已久的兩岸領導人會議,早從2013年始,馬政府便透過各種管道,積極營造這樣的會面機會。原先期盼大陸能邀請馬出席2014年11月的APEC會議,使兩岸領導人能自然的藉開會之名碰頭。但大陸憂心邀請馬出席國際會議,可能讓其他國家領袖誤認大陸在兩國論上有所鬆動,故而並沒有接受台灣的建議。台灣主動積極希望實現馬習會,動機不難揣測。畢竟對聲望長久低迷不振的馬而言,馬習會或可取得振衰起敝的效果;而台灣經濟一直不見起色,與佔台灣出口市場百分之六十的對岸領袖見面,重要性不言可喻;而台灣在參與國際組織上頻召打壓,確實也需要與大陸領袖面對面談談。
台灣有見面的迫切性,面對全球布局的大陸卻似乎可有可無。但依據媒體報導,此一狀況在今年十月有了戲劇性的改變,在原本視為僅具形式的夏張會中,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突然主動向我陸委會主委夏立言表示,希望討論兩岸領導人的會面事宜。由於台灣企盼已久,陸方主動提出自然一拍即合,於是乃有11月7日的馬習會。
大陸方面會在我總統大選不到三個月前有這樣重大的轉折,個人認為有幾點可能的原因:
一是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聲勢高居不下,如無意外極有可能成為台灣2016後的國家領導人。由於蔡迄今不願承認九二共識,而習又在今年年初說過:「沒有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地動山搖」,此一僵局若不加以化解,蔡明年當選後,兩岸關係便將陷入倒退期。台灣經濟固然將因此蒙受重大損失,北京政府也會陷入對台政策的進退維谷。
誠如馬英九所言,這次馬習會只是個「搭橋之會」,未來任何領導人均可循例持續與大陸領導人互動。換言之,蔡未來若成為台灣的新領導人,便可依循馬習會的先例進行「蔡習會」。以往,對岸堅持應先有九二共識才能談兩岸互動,輪到蔡主政時,或許可將循例與對岸領導人的會面解釋為:因為有了蔡習會,蔡表示了對九二共識默認。這樣一來,蔡執政後便可從「台獨黨綱」、「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國論」中解套,持續與大陸領導人保持互動;而北京政府也不必擔心,蔡當選後將導致兩列火車的正面撞擊。
此一推論可以由雙方領袖在馬習會的開場發言一窺端倪,若非企圖以「九二共識」框限未來的台灣領導人,馬習都能見面了,何以還要用這麼多篇幅強調九二共識的重要性?
北京政府想要這次的馬習會,或許也與南海的情勢有關。上週國際海洋法庭出乎大陸意料之外的,接受了菲律賓政府對中國侵占領海的部分控訴,十一月中旬還將就其他控訴決定是否受理,預料全案將於十二月底或明年初做出裁決。由於中國聲稱南海主權的依據,乃是根據中華民國政府在1947年所畫的南海九段線,未來一旦出現國際法庭辯論,目前仍然存在的中華民國顯然將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此外,南海衝突已因美國驅逐艦拉森號執意通過中共島礁的12海哩範圍而趨於緊張。目前情勢雖已緩和,但美方卻聲明未來這12海哩內的巡防將是每季兩次的定期任務。如此一來,北京便不能不為未來的發展未雨綢繆。由於台灣以及台灣所掌控的太平島在整個南海衝突中,具有戰略性的地位,大陸再怎麼笨也不可能把這血脈相連的不沉母艦,甘心送到美日的懷抱中,馬習會應可視為這戰略考量中的一步棋。
馬英九在會後的記者會中表示,他在雙方的閉門會中建議大陸撤除瞄準台灣的飛彈,習主席表示,這些飛彈均有「整體部署」的考量,故無法移撤。馬總統是否要求習進一步說明「整體部署」的內涵,我們不得而知。但若只是用來威脅台灣,哪來「整體部署」的考量?合理懷疑,這些飛彈也有「東指日本,南向美菲」的用意在內,把這些構想串起來,台灣的重要性已自然浮現。
本文2015/11/07發表於 臉書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