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美國國會有利遊說的特質
一、議員可單獨提案
二、議員獨立性不受黨節制
三、委員會、小組委員會、聯席委員會、院會等提供許多影響機會
四、國會為開放空間允許民意接觸
五、議員樂於與IG接觸
1、可獲取問政資訊,尤其在會期結束前法案清倉更需IG協助
2、IG可協助形成選票班底,如提供組織架構、資訊網絡、義工
3、募款
貳、國會遊說策略: Inside Lobbying
一、Inside Lobbying:直接遊說
1、捐款以取得接觸管道
A、IG常在重大法案投票前舉行募款會
B、委員會主席常會主辦PAC Breakfasts,提供委員與IG代表互動
C、捐款給leadership PAC或基金會,強化委員主席領導權與選任
D、在委員會主席指示下,捐款特定議員
2、選舉時動員協助(Christian Coalition與AFL-CIO最著)
3、與委員會助理及議員辦公室助理接觸(過去常送球票,現已不准)
4、與Appropriation Committee及Rules Committee接觸
5、Senate的個人化,使每位參議員均為IG遊說對象
二、何以學界認為獻金只具有限效果?
1、學者只根據正式獻金評估,忽略了bundled contribution, soft money, issue advocacy support, noncash electoral support。
2、金錢通常只專注影響少數關鍵票,尤其委員會,學者因此忽略其重要性。
3、唱名投票並非影響力的決勝點,條文內容的正式與非正式協商更重要,但學者常忽略。
4、金錢常運於不採用唱名投票,IG影響力因此無由窺知。
三、Inside Lobbying策略的改變
1、國會體系有集權化傾向:
A、委員會分權化使遊說對象增加,IG採coalition策略,如Christian Coalition與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於1995為了反對新遊說法而結盟。有些聯盟為暫時,有些則較穩定,如1990年代的Clean Air Coalition。
B、lobbyist擔任broker協助形成coalition,如為支持NAFATA,Wexler公關公司協調組成聯盟。這些聯盟通常以冠冕堂皇的名稱掩飾其利益本質,如National Wetlands Coalition乃由石油鑽勘業、土地開發商、與石油公司組成;Consumer Foundation乃由Sears, Woolworth, Walgreen組成
2、黨團團結度與席次差距影響策略
A、1994共和黨取得多數,賦予議長較大權力任命委員會主席並限制任期。
B、擁有權力後,共和黨排斥與理念不和的IG合作,如環保與勞工,而與NRA與Christian Coalition更接近。某些Contract with America甚至由IG代為起草,且較D更強調理念一致的IG。但也因此使得Senate常否定Congress決議,也損及其聲譽。
C、Lobbyist因此被迫選邊,國會日趨對立。
3、國會預算審核制度改變
80與90年代的「零預算」制,使得預算增加必傷及他人利益,90年代經濟發展使情況稍緩,但2002後的國土安全與國防支出增加,又重現預算爭奪。
參、Outside Lobbying: Inside是蘿蔔,Outside是棒子
一、信海戰略: NRA在1960年代最擅長,現因科技協助,已成許多團體的手段,而為吸引注意,老人團體在信中包2分錢;木材公司以木片為信。有時動員寫信亦為間接募款的手段,尤其是意識形態團體。
二、電話陳情
三、利用會員大會與民代見面(lobby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