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月2日的「2016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會」收視率應該讓電視台老闆大為開心,根 據AGB尼爾森調查,有線收視率為2.02百分點,無線收視率則為1.62,創下總統候選人辯論每分鐘收視率的歷史新高。與2012選舉的1.04收視率 比較起來,今年辯論的收視率整整提升了將近一倍。
但如果認為這個收視率已可轟動武林,我們恐怕就錯了。因為就在辯論會的前一天,觀看台北市跨年晚會的總平均收視率是2.63,「姐姐」謝金燕開場演出時,收視率更破3.64,為歷年來的最高。換言之,有更多的民眾喜歡看跨年甚過看關係台灣未來的總統大選辯論。
與國外的經驗比較起來,民眾對電視辯論的興趣缺缺更是明顯。根據美國近五十年的電 視大選辯論收視統計,觀看電視直播辯論的觀眾只有約超級盃美式足球賽的一半,但通常還是比熱門的歌唱選秀節目高出一倍的收視率。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收 視辯論直播的比率儘管有降低的趨勢,但2012年還達到38個百分點(1960年為60),有近六千萬人觀看。我國若計算整個時段的收視率,1月2日的辯 論也僅有11%的收視率,推估約242萬四歲以上民眾觀看。這個觀眾數僅占總人口的10分之1強,比起美國我國總統權力更大,但民眾關心的程度卻更低。
收視率不高卻又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想必都是高度關心政策與時事的族群。根據美國研究機構對選民政治傾向的調查,關心政治的族群往往也有較堅定的政黨認同;易言之,民調中回答政治立場為「中立」的族群,通常也不會開機看辯論。如果觀看電視辯論的民眾是一群具有較強烈的政黨認同者,希望透過辯論的表現改變選民的支持度,甚至影響「中間選民」的投票傾向,便有些過於妄想。這是為何, 美國學界長期以來的研究早就結論,電視辯論對最終的選舉結果只有些微的影響。
瞭解了電視辯論的效益,我們便不應驚訝何以辯論時被認為表現較佳的朱立倫,民調支 持度卻依然不動如山。根據世新大學所做的民調,蔡英文在辯論前有43.2%的支持度,辯論後也只微幅下降到42.1%;朱立倫僅小小從辯論前的20%升到 21.4%,但仍然落後蔡超過20%;宋楚瑜是這場辯論的最大獲利者,民調支持度從辯論前的7.8%升到辯論後的13.5%,一口氣上升了5.7個百分 點。但宋為三者之末,這個躍升應該只是同情性的假象。
電視辯論的效應如此,明智的候選人便應揣摩如何運用此一效應,使選情獲得最大的加分;而非自許天縱英明,妄想可以一辯定江山。就這部分觀察,朱立倫儘管台風穩健口才便給,但卻沒有妥善規劃辯論的戰略性功能,實際浪費了一次布局與反撲的好機會。
由於觀看辯論的多數為具有政黨認同者,美國研究老早顯示,辯論有強化政黨認同的效應。故而,候選人的辯論策略應是凸顯政黨的目標與理念,就算可能得罪不看電視的中立選民也應義無反顧。因 為讓游移的政黨認同者願意出來投票,遠比說服可能棄權的中間選民來得更重要;尤其,朱立倫還揹負了換柱的黨內罵名,本身提名的合法性原本就受質疑。但在辯 論會上,朱對黨理念的宣揚顯然不夠,尤其國民黨較具優勢的兩岸與財經政策更是著墨不深。消極的點出對手不承認九二共識,根本是無效的攻擊,因對方的支持者 本來就不認同這共識,自己卻浪費了一個可以闡述核心理念的機會。辯論後宋的支持度提升5.7個百分點,相信便反映了國民黨支持者的失望。
電視辯論的另一項戰略性價值,便是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美 國研究總統辯論的學者認為,在各場辯論中第一次的電視辯論至關重要,因為它透過電視將選戰的主要議題昭告全天下。民進黨處於領先的優勢,當然不希望爭議性 議題被推上檯面,故而一再延遲第一次辯論的舉行;上了辯論台後,儘管老被罵「空心菜」,但在淡化議題的效果上卻是成功的。國民黨既處於劣勢,便應提出鮮明 大膽的主張,也許美國人不高興日本人會緊張,但至少可以讓議題延燒到選後。朱不敢積極進取,只提了影響有限的美豬進口問題,話題延燒了不起兩天而已。美國 共和黨候選人川普提了許多違背主流價值的政見,共和黨大老沒有不蹙眉的,連新任保守派議長都跳出來嚴詞撻伐,但他無疑成功的主導了議題的設定,也讓滿身銅 臭原本沒有機會的炒房高手高居民調第一名。沒人希望朱走這麼偏激的路線,但請問兩個小時的辯論下來,又有哪些國民黨的政策讓人印象深刻或具有話題延續性的?
根據研究,觀看電視辯論的,以50至64歲的族群為最多。而各項民調也顯示,這個 族群正是支持國民黨比例最高的一群。若前述「電視辯論只為強化支持者認同」的命題為真,弱勢的朱立倫便應好好把握這傳播機會,堅定支持者出來投票的決心。 可惜的是,朱敢說「站在妳前面的是朱立倫不是馬英九」,何以不敢說「朱將大幅改變馬的年金政策讓快退休的長輩能安心」?當蔡以廣建社會住宅取悅年輕選民時,朱何以不敢說要削減武器採購充實健保財務?不敢講出支持者的需求,又如何能凝聚選票?
本文 2016/01/06 刊載於 觀策站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