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馬英九總統在馬習會上提到兩岸事務高層應設熱線電話直接溝通,北京當局對此一提議給予積極回應,12月30日上午9:00熱線正式啟動,陸委會主委夏立言與國台辦主任張志軍通話約30分鐘,互道「新年快樂」並論及兩岸貿易、互設辦事處、陸生赴台升學及熱線本身等議題。
夏立言在通話中說,這條熱線為「兩岸領導人會面獲致的重要具體成果」,他期盼熱線開通後,兩岸間對重大緊急議題的溝通能更加順暢。馬英九辦公室發言人也表示,這是兩岸共同落實「習馬會」的具體成果之一,也是兩岸關係制度化進程的重要一步。陸方的反應則相對平淡,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表示,熱線主要是就兩岸關係發展中的各種重要問題進行溝通,從而增進了解、增強互信。希望未來兩部門在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為兩岸民眾多辦好事、多謀福祉。
媒體描述熱綫使用的是黑色話機,有別於美蘇的紅色熱線話機,後者顯然以紅色表示是非常狀況下才會啟動的機制,兩岸採用黑色話機似乎暗示,雙方高層未來也將透過此一熱線交換一般性事務的意見。就熱線首度使用的談論內容判斷,此一熱線未來應不會限於緊急狀況使用,海闊天空天南地北,萬般皆可談。
美蘇熱線始設於六○年代,回顧當初設置的背景,乃因兩國皆具核子毀滅實力,但兩國語言不通,通訊技術更不如今天多元與發達,雙方民眾均不願看到彼此因誤解而引發核子大戰。故而,裝置這個熱線,不僅必須24小時有通譯人員隨時待命,談話也會立刻轉為文字稿,保證其精確性並保留為歷史檔案。更重要的,這個熱線直通兩國最高領導人,亦即美國總統與俄共總書記,因為所謂熱線當然就不應再需任何中間傳話。由於雙方高層不可能經常通話,故每天維修人員總要傳送些制式問候,以保證這條熱線的暢通。
但當年美蘇設置熱線電話的客觀因素,顯然並不存在於兩岸間。談到通訊管道,兩岸間line、微信、email、漫遊電話、衛星電話等應有盡有,許多還是免費的。如果告訴年輕人,兩岸的老頭要靠專線才能保證隨時通話,真不知有多少人會笑掉大牙。再者,美蘇的語言障礙在兩岸完全不存在,故也不需設置專線讓職業通譯隨時待命。尤其,兩岸武力懸殊,相互摧毀的可能性既微乎其微,事情當然也不會恐怖到必須專線溝通。最後,兩岸熱線與美蘇熱線最大的差異是,前者只連通兩岸高層事務官而非國家領導人。如果真有緊急情況,高層事務官能作主嗎?如果還須層層上報,這又算哪門子「熱線」?
服貿協定簽訂兩年都無法獲得國會通過,且自身民調聲望差任期又只剩半年,馬英九匆促間趕赴新加坡進行馬習會,必然感到缺乏議題的困窘。但兩岸領導人歷史性的會面,又豈可空手而回?對習而言,這個問題不大,因為習赴星的主題是慶祝中星建交,習馬會只是順帶。但對馬而言,若不談些具體事項,「專程」赴星便可能被綠色媒體抹紅為「選舉操作」、「逢迎北京」、甚至「出賣台灣」。選來挑去,似乎就這個熱線議題最安全,管他有無需要,提了就是成就。
問題是,台灣的政治氛圍能接受兩岸高層在專線上私密商談嗎?連服貿協定談了一整年都被反對勢力說是「黑箱作業」,民進黨與其支持者又豈會容忍雙方高官拿起電話就可以海闊天空的話家常?或許為了選舉考量,也或許為了累積未來指控賣台的本錢,民進黨迄今似乎沒有大動作批判熱線的開通,但若這個「熱線」未來成了烹煮國民黨的「熱鍋」,應該也沒啥好奇怪的。
本文 2016/01/01 發表於 臉書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