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眾人皆知,副總統僅為備位,故而副總統候選人的對外發言,便不如總統候選人可以盡情揮灑,而必須遵循某些分寸與原則。但在昨天首度登場的副總統辯論會上,三黨候選人顯然都未對這些分寸與原則給予應有的注意。從副總統的角色觀察,除了徐欣瑩較常提到宋楚瑜,另兩黨候選人幾乎絕口不提他們的總統候選人搭檔,但就連徐的發言也被認為並不熟悉搭檔的政見。副總統如果弄不清楚自己的角色與定位,口若懸河的論述政策與理想,恐怕只會讓人擔心,總統對這些主張是否同意?
副總統既為備位及襄贊總統,被問到政策或主張時,當然便必須以總統候選人的意見或論述為依歸,以凸顯自己對副座功能的認知與分寸。但在辯論過程中,候選人侃侃而談自己的觀點,卻很少提到搭檔對這些觀點是否認同,以及先前是否曾與搭檔討論過這些主張,彷彿副總統說了算。如果沒注意辯論會的主題,恐怕很多人會誤以為這三位才是總統候選人。的確,提問者天馬行空是回答者信口開河的原因之一,但如何在提問者「不合邏輯」的提問下堅守自己的分寸,正是辯論會的目的,因為它可以讓選民評價候選人是否稱職。
例如,談到茲事體大的國會改革時,親民黨徐欣瑩建議,可改為每兩年改選一半,使屆期不連續;有關大學過多的問題,陳建仁說未來大學將與社區結合讓學生就近就讀,除了頂尖大學從事學術研發,其他大學則從事職場訓練;王如玄提到建立指標監督立委問政並達到專業透明的要求。這些主張我們似乎未曾在三黨總統候選人的政策主張中看到過,而且實施起來還需許多配套法案,副總統候選人的論述不知是否曾得到總統候選人的授權?
副總統既為備位人選,辯論會上的發言便應注意黨的路線一致性,希望藉由辯論傳播的機會,強化選民對黨的整體印象。以政治光譜分析,傳統認知的國民黨應偏向企業界與白領階級,民進黨則傾向照顧勞工與年輕選民,親民黨與民國黨結盟則似意在深耕客家選票。但在辯論會上,候選人似乎只顧鏡頭前不失分,相對忽略了黨路線的重要性,平白浪費了為黨宣傳的機會。
最明顯的,便是王如玄在多次發言中不斷強調自己出身貧寒為「勞二代」,很早就參加婦運以扶助弱勢為職志,強調自己在勞委會任內為勞工建立制度爭取福利,但僅僅一次的感性陳述,難道就可以改變選民對國民黨的刻板印象?王未能利用機會宣傳國民黨的產業政策,反而企圖行銷自己過去的成長經驗,結果是勞工還是支持民進黨,但企業界卻可能因此降低對朱王配的厚望。
宋徐配在三組候選人中聲勢較弱,面對此一嚴苛的局面,徐欣瑩的辯論策略應是利用機會拉抬立委選情,因當初宋決心投入選舉時,許多媒體便揣測目的是為了增加立委席次。但在三位辯論者中,徐反而將最多篇幅用在稱許總統搭檔,如強調宋為大內高手,最適合未來與習近平交手。至於親民黨與民國黨聯盟所面臨的艱困立委選情,徐則幾乎沒有著墨。或許這正代表了正副總統候選人分屬兩個不同政黨,所無法避免的尷尬。
本文 2015/12/27 刊載於 聯合報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