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美國眾議院議長貝納上周五突然宣布請辭,由於議長享有僅次於總統的權勢,貝納的決定震驚了全美各界。一般認為,貝納所以萌生去意,乃因黨內保守勢力步步進逼,造成他身心俱疲而興不如歸去的想法。如果沒有意外,貝納的繼任者循例將為同黨的多數黨領袖麥卡錫。
事實上,貝納去年便有交棒的打算,但沒想到時任多數黨領袖的坎特,竟在黨內初選中被極端保守派的布拉特擊敗,繼任者缺席只好使得貝納再苦撐一年。目前的多數黨領袖麥卡錫,在眾院僅有八年的資歷,政治光譜上被歸類為保守派;但正因與保守派接近,使得他可以在短短八年內,罕見的爬升到共和黨團第二把交椅。貝納的請辭與麥卡錫的接棒,意味著美國政黨已趨於兩極化,未來國會惡鬥與行政立法對立將勢所難免。
在政黨政治的研究中,美國向來被認為是「溫和兩黨制」的典範。由於採用單一選區比較多數制選舉議員,候選人為了爭取中間溫和多數的支持,往往不敢採取各執一端的訴求。這使得兩黨政綱顯得模糊溫和,可以包容各種目標及利益衝突,但也使得美國無法形成類似英國般涇渭分明的政黨競爭。兩黨界線泯而不彰雖然使得競爭缺少可看性,但正因兩黨不排斥妥協與合作,美國的三權分立與聯邦分權才得以順利運作。
此一溫和競爭的兩黨關係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產生質變,起始點在於兩黨開始以全面初選做為提名依據。由於單一議題團體成員具有較強烈的投票與捐款動機,從政者樂於鎖定以這些團體作為初選經營的對象。由於初選並非最後決戰,選民不見得會以候選人是否勝選做為其投票支持的依據;且選情越激烈的選區,越會誘發出黨員初選投票的意願,無形中鼓勵候選人以操作議題爭取認同。故而,初選往往推出立場強烈、主張明確的候選人,研究上早有定論。
與此同時,電子媒體的廣泛運用造成競選經費倍數成長也有推波助瀾的效果,因為候選人對經費的無限渴求,讓特定訴求的利益團體找到施力點。儘管美國政治向來與金錢脫離不了關係,但過去捐款多以地方黨部為對象,款項也部分用於基層黨員的照顧,地方上人不親土親,政黨對立情況並不嚴重。七十年代的選舉經費改革使利益團體開始將捐款轉向全國性黨部,錢包滿滿的中央黨部在進行政黨文宣時,為了超越地區性的差異,便多聚焦於原則性的議題,兩黨對立的傾向日趨明顯。再加上九十年代以降,兩黨接受選戰專家的建議,紛採負面攻擊文宣為主軸,選民被迫選邊,兩黨立場乃漸行漸遠。
如前所述,美國三權分立與聯邦分權體制所以能順利運作,乃寄託於溫和兩黨制所創造的妥協與合作空間。由於政黨的極化發展,此一空間已不復存在,造成美國政府在過去二十年間,數度因立法僵局被迫關閉的窘態。觀察者認為,更趨保守的麥卡錫接任議長後,對立只會越演越烈,政府再次關門將指日可待。
美國畢竟民主底子厚,政黨再怎麼惡鬥,也不會脫離共同奉行的憲政或程序。例如,惡鬥的核心總還是政策之辯、議長下台由誰接任也不會引發新一波政爭、政府關門也有依法解決的程序。但回頭看台灣,兩黨一鬥便先檢討誰不愛台灣、捨我其誰的議長還沒下台黨已瀕臨分裂、依照程序提名的候選人在投票百日前卻還討論撤換,鬥來鬥去無非人事之爭,至於政策,反成了枝微末節。天佑台灣。
本文2015/10/02刊載於中國時報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