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身為政治學者,我必須坦率的說,我從來沒讀過或聽過,在總統與國會議員同時進行的選戰中,有所謂「母雞帶小雞」的理論或事實,亦即認為優勢的總統候選人可以帶動並幫助同黨的立法委員候選人打贏選戰。但在台灣,不管媒體的討論或政治圈內的耳語,「母雞帶小雞」不僅被廣泛地接受,甚至成了「信仰」。在此一「信仰」下,總統候選人處於弱勢的國民黨立委參選人,個個無不憂心忡忡,甚至不斷傳出「換柱」的布局。
美國有所謂「總統的衣襬效應」,亦即總統候選人如果聲勢強,同黨的國會議員可以抓緊總統的「衣襬」,藉由選民對總統候選人的支持,順帶獲得選票紅利。但此一效應乃建立在兩個先決條件上:一是選民的政黨認同度高,使得選民在支持總統候選人時,也會毫不猶豫地願意支持他同黨的國會議員候選人;另一則是同時參選的職位甚多,如美國普遍採用的「長票制」(long ballot)選民必須同時圈選二、三十個職位候選人,使得許多不耐煩的選民甘脆大筆一揮(或大棒一拉),將所有的票都投給與總統候選人同黨的其他候選人。如此一來,總統候選人氣勢強,其他候選人當然也會蒙受其利。
但根據學者觀察,七十年代以降的美國,這個「衣襬效應」已幾乎不再存在。主要乃因美國選民的政黨認同,在1970年代以後已不復堅強,故而儘管長票制依然,選民的分裂投票傾向(divided vote),卻越來越普遍;亦即總統支持某一政黨候選人,國會議員選票卻投給敵對政黨的候選人。根據調查,美國選民政黨認同雖然弱化,但迄今高度政黨認同與低度政黨認同的選民,依然占有全部選民的百分之七十五左右。
這些年來大家常在討論「藍綠板塊」的移動,但過去三十年來,台灣具有政黨認同的選民比例,卻一直十分穩定。不管哪一家做的民調,台灣有政黨認同的選民,大約總在全體受訪者的百分之四十上下。比較起美國在弱化後的百分之七十五,台灣選民的政黨認同度可以說相當「微弱」。美國在75%的政黨認同下,總統衣襬效應便被判定失效;台灣這麼微弱的政黨認同,卻多數認為母雞可以帶小雞,怎不讓人啞然?
說穿了,這其實是國民黨立委候選人自己沒志氣,只想等著別人製造氣旋好讓自己扶搖而上。如果說真有母雞帶小雞的效應,這隻「母雞」指的應該是「黨的共同政策與政見」,而非一個有血有肉的總統候選人。總統如果有明確受歡迎的政策或主張,國會議員當然可以依附總統的政見爭取選民青睞,如八十年代的雷根便曾產生這樣的效應。但總統如果沒有凸顯的政策主張或民調趨於弱勢,議員候選人也可以提出黨團的政策,影響選民做出分裂投票的決定。例如,金瑞契在1994年以「與美國有約」的一百餘項政策主張,成功帶領共和黨議員奪回失去五十年的多數議席,大挫克林頓如日中天的氣勢便常被人津津樂道。
當國民黨立委候選人憂心忡忡「母雞可能踩死小雞」時,我們選民要問的是,國民黨立院黨團是否已提出自己的立法計畫?如果有,就算總統候選人氣勢較弱,由於期盼未來國民黨立委能以這些主張制衡新的總統,選民還是會將選票投給國民黨候選人;如果沒有,姑不論總統候選人是否稱頭,選民憑甚麼支持沒有政策願景的立委候選人?
國民黨立委候選人顯然當「順民」習慣了,要提出自己的黨團政策,顯然不知從何下手。這次總統候選人找了個B咖,正提供了一個「絕處逢生」的機會。如果國民黨立委候選人不思自立,還每天幻想「換柱」可以在一月寒冬帶來熱帶氣旋,選民又如何期盼這種黨團可以有效制衡政府?沒有母雞會踩死小雞,但小雞不願自立覓食,餓死時還怪母雞餵得不夠,這種弱雞若被歷史淘汰恐怕也不會讓人婉惜。
本文2015/09/28發表於臉書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