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戰對馬總統與郝前院長的反對置若罔聞,堅持參加中共抗戰七十年紀念慶典,引來不少國人的撻伐。事件迄今已整整一周,但綜觀藍綠各方的口誅筆伐,筆 者覺得「不妥」的重點並未被正確掌握,致使許多中常委與退休將領對連的處境甚至表示同情。藍綠在這個事件上的表現,充分反映出國人在許多問題的討論上, 「情緒多於理性、主觀掩蓋事實」。
對連戰最強烈的指責是,他曾任中華民國副總統,卻怡然自得地坐在閱兵席上,觀看同類型威脅台灣的飛彈從他眼下經過。中共對台灣仍有強烈的敵意,前副總統出席對方的閱兵,將削弱台灣國軍的敵我意識,讓人民失去心防。
此一指責顯然似是而非,因為連戰敢冒大不韙去參加對方閱兵,正因兩岸敵我意識早已淡化,怪罪連戰造成這樣的結果未免有些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試問:兩岸每周 八百航班對飛、一年陸客到訪台灣將近千萬人、兩岸年貿易額達1,745億美元、台灣順差達749億美元、台灣對大陸經濟依存度達百分之四十,如果這些數字 底下還有「敵我意識」,那台灣人可真的很能隱藏自我。
另一項指責則謂大陸盛大舉辦抗戰七十周年紀念,乃為奪占抗戰歷史的話語權,連戰以前副總統之尊參加對方慶典,無異公開為對方的詮釋背書。但對學者而言,歷 史有其客觀性,不是任何一方砸大錢辦活動就可以掩蓋扭曲。連戰參加對方活動,充其量也只有「社會感受」不佳,若說因此使得青史成灰也未免誇大連戰的影響 力。
筆者事實上也不能苟同連戰參加北京的慶典,但出發點則與以上觀點大不相同。個人認為,中共大張旗鼓舉辦抗戰七十周年慶典,除了緬懷先烈的犧牲奉獻,其實應該還有其他沒有說破意圖,而這正是連戰不該在北京露臉的原因。
任何人都知道,抗戰勝利是在1945年,而中共建政則是在1949年;換言之,抗戰勝利時根本還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既然這個偉大時刻發生時,中華人 民共和國還沒誕生,而接受降書的「中華民國」仍在台灣行使主權,北京政府大肆紀念「別人」的勝利紀念日,究竟有何意義?
合理化北京這場大慶典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早已「繼承」了「中華民國」,後者既然已經「消滅」,前者當然概括承受後者的一切榮耀與血 淚,故而主辦抗戰紀念七十周年便自然堂而皇之。問題是,退守台灣的中華民國仍然存在,也依然透過國民意志選舉產生總統、副總統為國家領導人,這多少使得北 京的慶典顯得有些硬ㄠ。連戰貴為中華民國的前副總統,卻風塵僕僕趕到北京參加這場慶典,豈能不讓人聯想台灣認同1949年的政權繼承?執政的中國國民黨又 豈能對這個大是大非的問題置若罔聞?
此次西方強權領袖並沒有現身北京參觀閱兵,有些媒體說這是因為他們「不認同中共窮兵黷武的本質」,但更精準地講,或許因為他們看穿了出席這場慶典的象徵意 義。一旦表態支持政權繼承的概念,未來兩岸牌又如何能玩得得心應手?西方領袖看得懂,為何我們自己的前副總統卻參不透?
本文2015/09/11刊載於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