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壹、  政治現象的解釋類型

一、  Structural or Pattern Explanations

二、  Functional Explanations

三、  Historical Explanations

四、  Rational Explanations

五、  Psychological Explanations

貳、  經濟解釋何以成功

一、  使用易於估量的變數,如量與價格

二、  運用理性解釋,檢證標準統一

三、  邏輯理路清晰可以檢證

四、  將人的價值與認知視為已知

五、  視行為的成功為當然

六、  將一些人際關係或制度視為既存

參、  對理性假設的質疑

一、  理性行為乃為人性假設的扭曲

(一)  歷史資料多經篩選

(二)  流行乃因解釋簡單而方便

二、  理性解釋為支配性意識型態下的產物

(一)  理論結構與意識型態相同

(二)  有鼓吹美式個人主義之嫌

三、  缺乏對人性的瞭解(工具理性的不足)

肆、  理性決策的運用限制

一、  基本要件

(一)     Cancellation

(二)     Transitivity

(三)     Dominance

(四)     Invariance

二、  實例的反駁

(一)     醫療實例

(二)     投資決策

伍、  醫療實例的理性盲點

一、  以存活率徵詢

(一)     100癌患進行開刀手術,90人於術後存活,68人存活於術後一年,34人存活於術後五年

(二)     若進行輻射治療,100人療後存活,77人存活一年,22人存活五年

二、  以死亡率徵詢

(一)     100癌患進行開刀手術,10人於術後死亡,32人於術後一年內死亡,66人於術後五年內死亡

(二)     若進行輻射治療,無人於療後死亡,23人於一年內死亡,78人於五年內死亡

三、  選擇輻射治療由18%漲為44%

陸、  累積決策的盲點

一、  Decision I:

(一)     確定獲得240(84%)

(二)     25%獲得1000元,75%則一無所有(16%)

二、  Decision II:

(一)     確定損失750(13%)

(二)     75%會損失1000元,25%則全無損失(87%)

三、  I-aII-b為多數人的選擇(73%),明顯優於I-bII-a的選擇(3%),但:
I-a
II-b25%機會贏240,75%機會輸760
I-b
II-a25%機會贏250,75%機會輸750

柒、  心理解釋何以優於理性解釋

一、  人的價值非顯而易見,人也會以自我懲處為酬報

二、  人在不確定狀態下卻仍勇往直前

三、  心理研究亦可考慮情緒問題,如frustration-aggression對行為影響,並算計「不作為」的價值

捌、  心理解釋何以未被廣泛接受

一、  本能認為人不可能完全受制於心理

二、  人類學與社會學豈將無飯碗

三、  科學發現在發現更具解釋性的元素,但心理解釋為存在常識甚久,如此何來發現或突破?

四、  與人類法治秩序的建構衝突

玖、  心理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  制憲過程的心理影響

二、  革命行動的心理解釋

三、  共黨運動的參與

四、  群眾運動的非理性因素

壹拾、          制憲過程的心理影響

Jon Elster, 1993, Political Psych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一、  事件的特質

(一) 非關現世利益理應超然客觀

(二) 多在社會面臨危機壓力下進行

二、  制憲會議與國會修憲的利弊﹕避免自肥

三、  開放會議與封閉修憲的影響﹕後者易接受他人意見妥協性高

四、  制憲中的心理價值:美國強調自利;法國則還考慮面子

壹拾壹、    革命行動的心理解釋

一、  理性的計算﹕旁觀是最佳策略,參與者的代價相當可觀

二、  錯誤的認知﹕

(一)     參與者的利誘裹脅

(二)     民不遼生故挺而走險

(三)     冒險家的逐夢

三、  革命的推展程序

(一)     不計代價的狂熱者,引發政府更高壓迫害。

(二)     同儕壓力使旁觀者因有人參加而投入(政府局部鎮壓只會加溫)

四、  領袖瘋狂投入的效應:領導權威的獲得、降低資訊成本

壹拾貳、    共黨運動的參與

Gabriel A. Almond, 1954, The Appeals of Communism, Princeton U. Press

一、  幾乎所有參與者均認為意識型態是參與的主因

二、  但大部份參加者卻不瞭解共黨的組織與規範,只知其為反社會的秘密組織,參加者多為反建制、追求浪漫、或恨意吸引。

三、  多數參加者來自宗教虔信家庭,許多因後感反感而加入共黨。

四、  大學生參加者,許多在畢業後退出。

五、  參與法西斯與共黨者,基本背景差異不大。

壹拾參、    群眾運動的非理性因素

Eric Hoffer, 1951, The True Believer, Parper & Row

一、  理念只是藉口而非目的,註定是知識份子的悲歌

二、  恨意是力量泉源(但所恨非高壓統治而是自身怯懦與無助):激發亞洲振興與諸多變革

三、  反對變革:畏懼環境者、赤貧者、卓有成就者

四、  投身變革:自認無可救藥者,滿懷希望者,新進貧民

五、  群眾運動的特質:歌頌過去,詆毀當前,夢幻未來

六、  教條的作用:隔絕現實,故需要解釋時便已趨於瓦解

七、  轉化群眾運動:以另一運動替代,以夢幻未來替代立即希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