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陌生的中國
一、中國是個開發中國家,但學界卻未以此視之,將其視為獨立研究領域此因:
1、 20年代中國是唯一獨立的發展中國家,只能與歐美比較故輕視;後來有與日本比較,但日本是特例。
2、西方慣於視「民主」為唯一發展道路,中國卻反其道行之。
二、中國表現不差:
1、後來獨立殖民地發展不比中國強,就算是三十年代戰亂中國的表現也甚可觀,
2、縱然在軍閥割據下,中國也有長足發展。
3、八年抗戰獨立奮戰四年,為開發中國家少有。
4、共產中國與台灣的表現更令人驚訝,必須找出中國特有的原因。
貳、自我的認知
一、歷史上最穩定的政治制度
因之自尊自大;西人亦想騎中國頭上。
二、光榮歷史的影響
1、認為中國為遭劫的巨人,非一無是處的原始部落﹙中學為體﹚
2、懷舊,不肯積極求新求變,故無激烈變革也難達現代化目標。
三、無認同危機
1、強烈文化的認同,消除社會中的地域、階級、與語言隔閡。
2、近代中國人不懷疑身為中國人,越與外界接觸體認亦越深。
3、自我認同,故將積弱歸罪領導。
參、民族主義的特質
一、排山倒海猛烈而來,又迅即無聲無息﹕此因強烈家族觀使成員不願對家族以外做過多承諾?
二、將目前中國的不幸全視為西方的干擾
1、故民族主義不在恢復國族光榮,而在描繪受欺壓:有全球最多的國恥日。
2、一遇挫折便強調自己無錯,如馬歇爾]調停、俄援中共。
3、由於自認優秀,故現代化不如俄共還得先革心,也從未否定傳統思想,如儒家學說。
肆、傳統中國的意識型態
一、強調和諧社會觀念,一元化思想與政治制度緊密結合﹙君主、官僚、儒學、家庭四位一體﹚。
二、使服官者具備一定的正義與責任感,而堅持意識型態者亦被畀以俸祿,官員相信任何問題均可由意識型態中找到答案。
三、政府在社會形成過程中扮演世上少有的主要角色(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包括政黨),政治自主性高不受社會影響,不似西方有其他組織影響社會,圈外人對政治無發言權,亦不同於現代思潮認為政府活動只占政治的小部份。
四、政治精英間關係受高度重視,社會發展狀況反忽略,內中人對社會現勢也相對漠然,也使抗爭必要稿大。故政府施政完全不考慮民眾利益,民眾組織向政府施壓,往往被視為對秩序與安寧的威脅,故傳統民間組織只准保護成員私人利益,不得向政府提出全面要求,否則立予取締,如幫會、宗親會、同鄉會。
五、上下服從的本質
1、官員須無條件服從長官,站在統治者的一方。
2、人民亟於建立與官員的友誼。
六、對官方意識型態的依賴(無此便不自在,因之亦陷自我欺騙﹕如五權憲法、共產主義)
1、政府缺乏整合民間的制度管道,故以意識型態壟斷利益。
2、堅信意識型態中可找到任何問題的解決。
3、雖承認理想與現實存在差距,但從來不肯在意識型態上妥協或承認﹔妥協多為解決自身統治的困難,而非著眼國家整體發展。
七、故當政治不是在一元化的層級節制下,中國人總感不安。
八、官員以慷慨及同情心贏得民心,官員若能悲天憫人,人民自無組織團體必要,但也因非制度化而易陷貪污。
九、缺乏專業分工概念
1、意識型態強調私德與一元化領導,專業無意義。
2、政治掛帥,為免專業傷害權威,亦反專業分工。此亦為權威危機肇因(如中共紅專之爭)。
伍、對權威的態度
一、權威危機
1、現代化破壞原有權力合法化的文化與心理基礎﹕政治權力失去原有宗教、社會、文化輔助,產生權威真空。
2、家庭是社會化基石,雖因現代化被削弱力量,但因由此養成之權威觀念仍在,年輕一代依賴性反加強。
3、權威的下降,使中國人難以接受,產生疑慮與挫折,重建權威工作因此複雜而困難。
4、自尊自大,拒絕承認積弱乃肇因文化落後,而歸罪於領導。
5、一切政治掛帥,不承認經濟、社會的角色,常認為只要政治秩序確保,所有問題均可迎刃而解,故若對現實不滿,領導首當其衝。
6、這使中國與其他開發中國家不同,英雄培養不易卻折舊率高。
7、改朝換代時怕失去單一權威中心,使社會因之解體,故王朝命長。但有黃袍加身機會時,又會拼命追求。
8、一元化意識型態,但現實又不可能有效統治,故地方常能因地制宜,而這些勢力又無合法性,使權威危機更深。
二、重建權威的困難
1、原有的社會化經驗,使中國人習於一個有秩序的社會,難於接受權威已遭削弱的事實,但現實權威因被破毀而尋求無著後,又引起挫折和侵略性。此侵略性又反頭影響人們的疑慮,使重建權威更複雜困難。
2、故中國革命目的單純,只為建立強大完整的權力中心﹕中國革命者從未強調是在推翻「強大而壓迫」的政府,革命反是為注入「更多的權威」(國民革命、文革皆如此)。
3、因之當政者必須為新政府制度包上合法性迷思外衣﹕三民主義、共產主義、李登輝的主張,陳水扁的台獨。
4、民初的民主與帝制,及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搖擺,便為重建權威迷惑的表現。
5、現代化有賴地方的努力,但「定於一」的一元思想,又使中國人難以接受弱勢的中央,中國人開始尋找「一黨專政」以彌補此一空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