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議長中立化是民進黨宣示的國會改革首要項目,但兩位新當選的正副議長,蘇嘉全與蔡其昌,從表明擔任議長意願到最後通過立院投票,都很難讓人對中立化的改革目標懷抱信心。儘管兩位選前曾公開承諾,當選後將遵守民進黨中常會所決議的國會議長中立化三原則:不參加政黨活動、不擔任黨職、不參與黨政協調平台,當選後也會辭去民進黨中常委,不介入任何民進黨的活動。但立院生態與各種主客觀條件,又豈是兩人說了算?

 

     舉世公認,英國國會是議長中立化最成功的典範。以英國成功的經驗對比台灣,我們對立院的東施效顰實在難有信心。首先,英國多數黨在提出議長人選時,必會與少數黨先行協商。因為所謂中立是對整個議會,而不是僅對多數黨議員。但民進黨卻是自顧自的逕行在中常會通過議長中立化的改革方向,事先完全未與少數黨諮商,彷彿少數黨只有跟風的資格。如同民進黨批評馬政府的多數黨組閣是在設計蔡英文,民進黨中常會的中立化決議,難道不也一樣把個好議題弄得像政黨鬥爭?

 

     由於沒有與少數黨事先協商,所以在民進黨決定人選前,國民黨也推出了自己的候選人。開議第一天選舉正副院長,兩黨自然強勢動員全力鞏固自己的選票,由於政黨堅壁清野,選舉結果並無意外。但議長的產生如果必須透過黨的強勢動員,議長未來又將如何堅持中立?美國議長便是在朝野政黨各推候選人,以公開競爭的方式選出,但美國議長也是舉世公認最具黨派立場的議長。我國立院既希望創造中立的議長,但卻又採取美國式的議長選舉,目的與制度不相稱的運作,如何讓民眾對議長中立有信心?

 

     其次,為貫徹中立化的精神,英國議長必須是資淺議員(後排議員)所同意的人選,所以就職時也象徵性地由資淺議員簇擁登上主席位。英國乃由內閣領導國會,議長如果仍然屬於黨內的決策高層,資淺議員與少數黨議員的問政空間必會受到嚴重擠壓。故而,英國多數黨所提名的議長人選,多是沒有政治企圖心的資深議員;由於沒有政治企圖心,少數黨與資淺議員才會相信,議長能緩衝執政黨的壓力保留他們發揮的空間。

 

     但這次當選正副議長的蘇嘉全與蔡其昌,一是前副總統候選人,一是中生代政治新星,怎麼看也不像沒有政治企圖心的政治人物。提名過程中,先是由極可能擔任未來黨魁的陳菊進行協調,再由蔡英文拍板定案,連假投票也省了,完全就是個高層閉門決策的模式,絲毫看不到後排議員的參與。印度脫離英國獨立時,全盤照抄英國的國會運作制度,但由於印度的封建傳統,難以接受議長由名不見經傳的後排資深議員擔任,所以還是挑了重量級政治人物擔任斯職。此一調整,學者認為正是造成印度國會紛擾不安的主因。民進黨人選的選擇,不也讓人感覺正在重蹈印度失敗的覆轍?

 

     我國立委只有113人,人少使得委員的獨立性增強,面對百多位強勢的個別議員,議長恐怕也只能力求中立以明哲保身—一如王金平過去的操作模式。但這樣的中立方式,應該並不是民進黨所構想的,否則蘇蔡兩人豈不形同被推入火坑?

 

本文 2016/02/02 刊載於 中國時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