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由於拒絕簽署死刑,王清峰辭官走人,但爭議並未落幕,隨著新部長上台,爭議恐怕仍會延燒一段時間。但走了個部長,台灣是否從爭議中成長?如果有恐怕也相當有限,因為爭議的焦點除了凸顯個人的堅持,嚴肅的生命價值與政策補救,並未受到認真的探討。

無論是王部長或馬總統,在論述死刑應廢時,依恃的主要觀點便是「這是世界的趨勢」。但果真如此,何以領導民主陣營的美國,迄今還有將近四分之三的州仍然執行死刑?民調也顯示,長期以來主張維持死刑的美國民意也總是在穩定的百分之七十五左右,與台灣所看到結果類似。

歐洲各國幾乎一致反對死刑,但我們不應忽略,該地區對生命價值的高度尊重,是衍生這項政策的重要基礎。在許多歐洲國家,從婦女懷孕的第一天開始,政府便專人送達營養補充品,孩子成長過程更獲得許多公費的照顧。在天主教國家墮胎尤其受到法律嚴格的限制,幾年前愛爾蘭一位十四歲少女因強暴受孕,由於被禁止墮胎還引發全國性的遊行抗議。如此生命價值的耳濡目染,廢除死刑或是必然發展。

反觀台灣,遑論照顧生命的各項政策才剛起步,違法實施墮胎的診所仍所在多有,這樣的生命價值觀卻奢言廢除死刑,未免有些捨本逐末。令人遺憾的是,主張廢死者不乏享有決策高位的政客,他們有權決定政策先後,卻不願著手加強福利措施培養國人的生命價值觀,如此沉醉於時空錯置的理想,徒然讓人感慨「不護生焉廢死」?

美國雖可以執行死刑,但由於擔心錯殺(此情況已因DNA技術而大幅降低),政府設有特別委員會考量執行死刑的各項因素。以加州為例,一九九一年起便設立由九位地檢署的高級文官組成「特別情況委員會」審查死刑案;聯邦政府也設有「死刑犯罪組」負責審核個案,並向總檢察長提供建議,程序十分嚴謹。委員會審查時,犯罪者與受害者家屬均有機會陳述,使死刑的執行能儘量考量雙方的感受。馬總統與王部長反對死刑,但執政兩年對死刑執行的程序並未思考改善,引述國際趨勢卻無法掩蓋行政怠惰的事實。

一九八八年美國總統大選,民主黨候選人為麻州州長杜凱吉斯,該州沒有死刑,杜氏也以廢死彰顯人道立場。在辯論場上,記者尖銳詢問杜氏:「如果有人破門進入你家,姦殺你太太凱蒂,你是否同意兇手不必處死?」杜氏以理性的語調表示,願意放下仇恨反對要求償命。此言一出杜氏支持度如自由落體般下滑,普遍認為杜氏冷酷無情。杜氏後雖利用CNN專訪,強調凱蒂是他的摯愛,發生這樣的事他也會手刃兇手,但選情已難以挽回。

廢死爭議是否延燒到二O一二年,不得而知,但就政黨屬性而言,此議題較接近民進黨傳統主張,卻意外成為國民黨頭痛話題,後者在議題操作上的拙劣與對選民結構的無知不難窺見。

  

【2010-03-15/聯合報/A19版/民意論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