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壹、理論的緣起

一、對菁英理論的補強

1.選舉公職與選民間並無中介

2.公民乃孤立並易受影響

二、J. S. Mill與代議理論甚多啟發

1.領袖選擇方法區分民主與非民主

2.民眾政治冷感民代反是民意的塑造者

三、MadisonUtilitarianism的影響

1.Faction乃人之天性

2.faction乃民主穩定之源,非缺憾

貳、基本理論架構

一、資源的型態多元,金錢只是其一。

二、競爭性的社會

1.無一團體壟斷所有不同型態的資源

2.不同團體間的權力關係不是階層性關係,而是「競爭性本質」

3.「多數」無協調行動的能力,「行動」由構成多數的各部份,以其不同之工具所採取。

4.政府或行政部門有採取行動的工具,團體相互競爭影響政府決策

 參、古典的多元主義論

一、權力平均分散於社會,最後的權力決策中心不存在,政府穩定乃仰賴「制度化」。

二、民主體制的優點

1.選舉使公職關切人民疾苦

2.法案政策多由IG起意

三、政府立場依IG實力轉變

四、多數乃重疊及不穩,緩和了IG的競爭

五、民主為minorities government

六、人民不必積極參政

肆、 以共識為基礎的多元論

一、共識的重要性

1.避免政策爭執影響政權穩定

2.減少決策的歧異性

3.降低人民監督的必要性

二、Truman反對傳統多元論忽略國家角色:多重形式的團體關係是以政府制度為發揮作用為前提,忽略了國家概念,多元論將無法自圓其說。

三、Dahl:共識為保障民主的最重要條件,憲政體制的保障,如分權制衡,往往只是虛幻而浮面。

伍、共識的內涵

一、形成受政治文化影響

二、共識包括:

1.法制程序

2.政策的選擇範圍

3.政治活動的合法範圍

陸、Satori的多元憲政共識

一、團體是全體的部分part of a whole。但此應為pluralistic whole,故部份可代表全體。

二、有憲政多元共識才可能有社會多元主義。

柒、團體的內涵

一、具穩定性、統一性、規範性、及普遍性的特質,故亦可稱為制度institution。

二、在此制度性下人產生均衡的互動。

三、團體的形成乃是可觀察的互動,行為主義不談抽象的「團體心靈」。

四、團體受干擾的三種反應

1.個人的抱怨或耳語等

2.為尋求均衡恢復,強化在團體中活動,如增加工作時間減少家庭生活

3.組成新的團體

捌、團體的形成

一、人須生活於社會之中以展示各方才能與技巧,此為人與動物之不同

二、感受他人態度及身處地位,雖是後天習得,但造成團體的傾向卻如同深植於人的本性(Madison),如財產與忌妒。

三、有了身分,使人追求被認同,「不被認同乃十分痛苦之事。」此乃人追求「同一性」或「社會化」的過程。

玖、多元主義的貢獻

一、視民主價值為建立於人民的結社自由權上,人民是否積極參政則不重要。

二、彌補菁英主義對個人影響力的過度強調。

三、對自由的最大威脅,不是如Tocqueville所言,來自要求平等,如去除階級差異,而是來自「不平等」的發展,或是某些自由的過度保障,如企業的自由擴大形成經濟不平等,此將使政治自由受危害。

四、主張削減大企業權力,因利團發展將使政府行事受限,故「自治政府價值高於私有財產保護」。

拾、對多元主義的批評

一、忽略了政策制定常是incremental,有些團體常具主導地位。

二、組織目標常被領袖目標取代,團體間的競爭只是表象。

三、資源分佈的確不平均,政策制定常長期有利某些團體。

四、創建新normative民主理論,傳統民主理想反棄之不顧,如人民不參與認為不妨,此非民主真義。

五、認為民主穩定有賴共識,但共識常不存在。

六、社會必存在有利某些團體之意識型態,團體發展並不公平。Dahl認為政治人物可以睿智獨立判斷,會願意犧牲某些價值換取民主穩定,實不如Marx切合實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angts 的頭像
    yangts

    楊泰順教授

    yang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