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壹、常識性觀念與宏觀理論

一、PlatoAristitole便已將希臘城邦視為一「相互關聯的系統」

二、Hobbes亦言:「By systems I understand any number of men joined in one interest or one business.

三、是故,ST僅能視為政治研究的「宏觀途徑」而非「微觀」(macro and micro approach),僅具heuristic而非explanatory意義。

四、換言之,稱之為「理論」(theory)並不恰當。它僅為一種研究上的心態或一般性趨勢(state of mind or general orientation),為進一步研究的起跳點。

貳、美國環境的影響

一、美國社會的特殊性

  1.  
    1. 聯邦制、自主社區傳統、多元文化等,使研究美國政治現象猶如組合一輛汽車,亟需以概念化原則整合繁複的現象。

二、Communication Theory的影響

三、行為研究的導正

  1.  
    1. 太過重視事實(facts),缺乏理論串合(theory, general theory)
    2. 事實本身無法解釋或了解事件(event)

參、比較研究對系統理論的催生

一、既有理論的困境

1.以研究國家為中心

A.將政治學研究限縮於17世紀以後的民族國家。

B.「國家」為抽象概念,為謀求國家統一的符號,常附帶情緒及迷思,不適合做為分析工具。

C.此概念無法提供令人滿意的定義。

2.以研究權力為中心

A.過於寬闊,無法區別政治與其他社會部門的活動。

B.爭取控制力並非構成政治生活的唯一因素

二、提供橫向多樣化制度的分析架構

肆、科學化與系統理論的催生

一、兩種科學化的內涵

  1.  
    1. Aristotlerealism,認為科學應是與現實世界一對一的解釋。
    2. Kant以來的idealism(德國影響),認為真實事物有時存在心中,非皆可觀察,故只有透過歸類方可瞭解,故知識的獲得乃是分類的過程,亦即model的建立。

二、杜威實用主義pragmatism的影響:反對以邏輯、道德辯正觀念,觀念與行動只有因其「後果」才有價值,也因此賦予其合理性。

  1.  
    1. 此一主義,將政治的實務與意識型態分立研究,也建立評估公共事務的標準,並由描述政治活動,解釋其影響。

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的啟發

伍、例證

一、David Easton對政治研究的基本界定:Political science is the study of the authoritative allocation of values for a society.研究價值在社會中的權威配置。

1. authoritative,故比傳統研究法律、制度更為廣泛。

2.研究 allocation of values 故將重心置於「後果」的研究。

二、Morton Kaplan: A scientific politics can develop only if the materials of politics are treated in terms of systems of action

陸、系統理論的概念

一、由分離及可識別的單元組成:如家庭由個人組成,而石頭則不會稱之系統。

二、單元彼此互動,形成某種relationship:如排隊等公車的人不會稱之系統;某一單元的消失亦會影響整個系統;如家庭成員若不互動,便不成為system

三、系統有其邊界(boundary),此邊界以其功能劃分,如血液循環系統便不將腸胃納入。

四、系統需同時具有既「分化」又「整合」的功能,能產生次系統,故分析系統應重視其存在層次的差異。

五、研究次系統時,則大系統便成為「外環境」。

六、系統間的互動,則以產出、投入、回饋等概念解釋。

柒、政治系統的概念

Political science is the study of the authoritative allocation of values for a society

一、政治的出現,乃因社會中既有的分配方式無法滿足需求。

1.所謂價值,指的是人的偏好。

2.價值的分配,意指與社會政策(social policy)之制定與執行有關的一切活動,由於政策對成員的利弊不一,故政策「乃是許多與分配價值有關的決定與行動所構成的」。

3.「政策」則除了立法所制定者外,也包括傳統習俗。

捌、政治系統則以權威性的決策為範圍

一、如法官對證據的採納、國會委員會的報告與否、總統是否介入罷工等。

二、所謂權威性,乃指運用者與受影響者,俱感到有服從之義務的狀況,故為心理的,而非道德的。其存在能憑藉事實決定。

三、有武力或威脅為後盾,而非僅建議性或勸告性,故社團決策乃排除在外。

四、需可以影響全社會,故工會、教會的決策排除於外。

五、組成系統的基本單元:為角色(role)而非個人,因有些個人並無關權威的運用。

玖、「社會」之界定

一、乃是一特殊的人群集合,彼此因不斷互動而產生歸屬意識。社會為了生存,皆需要對有限的價值作權威的分配。

二、在此定義下,原始部落、國際社會,亦可為研究對象。

拾、次功能的組成

一、利益表達的次功能:將需求轉化為可行的政策選項(政治之需求乃限於與利益有關者)

二、法規制定的次功能:習慣、修正與訂新法

三、法規再引申兩次功能

  1.  
    1. 法規的適用
    2. 法規的解釋

四、次級系統的組成

拾壹、政治系統與環境的互動

一、產出

二、投入

三、回饋

拾貳、政治系統的產出

一、為權威性的決定:法規的適用與解釋(非抽象或一般化的原則,需是具體的利益分配)

二、會影響系統所存在的環境。

三、產出能否滿足需求,將影響支持的程度(後節之投入)

拾參、政治系統與環境的互動:投入

投入可分三種:

一、支持

二、需求

三、期望

拾肆、系統中的支持型態

   

一、支持:服兵役、納稅、投票、尊敬國旗等

1.以行動促進特定目標:如投票、訴訟

2.定向(oientation)或心理狀態:如支持政黨、信守民主,為一種感覺狀態

3.支持又分三領域(三者可分開卻亦相關)

A.支持社群(community)

B.支持典則(regime)

C.支持政府(government)

二、支持的數量與範圍可因環境不同而有程度差異:如某些國家精英支持即可,有時量低會對體系安定產生不利。

三、支持的保存(reserve of support):雖不滿,但透過次級組織,仍願支持特定政黨或政府,如工人支持民主黨等。

拾伍、需求與期望

一、外在需求(來自環境):如文化所形塑的成功、隱私、休閒等

二、內部需求:如因代表制,產生選區重劃的需求

三、需求需轉化為「論題」(political issue)始能成為有意義的投入,有些需求最後還是胎死腹中(以下因素或可以指標預測或評估)

  1.  
    1. 提出者的地位
    2. 提出者的心理狀態
    3. 是否有接觸的管道
    4. 是否為組織性

四、期望:如清廉、反映民意,有時為隱性的

拾陸、系統理論的功能分析

一、              社會學及人類學的顯學,政治領域則仍在發展

二、              內涵

  1.  
    1. 關切系統的維持,即政治系統得以長存,需找出其功能上的原因;換言之,系統得維持乃因各組成均有其功能。
    2. 分析乃著重於各變數(variables)對政治系統的影響(effects),脫離此則不屬此學派
    3. 分析組成:a system, variables, arguments demonstrating the effect of the variables on the system

三、              分析方法

  1.  
    1. 系統需有一清楚界線,如此才能分析各組成的貢獻。
    2. 各組成的影響,需具經驗性本質,亦即可在現實世界中檢證。

拾柒、系統功能分析的類型

一、              simple functionaleclectic(最普遍的原型)

  1.  
    1. 描述系統中各不同角色的活動,故functions被等同於actions,以此連結行為者與體制。故此類較無關系統的維持議題。

二、              equilibrium analysis

三、              functional-teleological analysis

拾捌、政治系統功能的綜合

一、    不可避免的衝突

二、    衝突的解決

三、    產生支持:政治社會化

四、    建立合法性

拾玖、政治系統無法免於衝突

一、    政治資源的不平均分配

  1.  
    1. 專業分工
    2. 遺傳差異
    3. 社會地位差異
    4. 動機差異

二、政治影響力的競爭與影響力的不平等分配

  1.  
    1. 資源的不平等
    2. 政治技巧的差異
    3. 動機的差異

貳拾、政治系統衝突的解決

一、兩種解決的機制:

  1.  
    1. 權力集中方式解決
    2. 以共同目標或相互尊重解決:人具合作傾向

二、解決的方式

  1.  
    1. 政府介入非唯一解決方式
    2. 政府介入的原因

A.衝突可能影響其他第三者

B.個人行動衝撞社會的基本倫理,挑戰社會的存在

C.衝突將產生嚴重、長期、廣泛的暴力

D.衝突各方雖生活於同一國家,卻非相同的政治系統

三、解決的根據合法性

  1.  
    1. 處理衝突時不完全依靠武力、或懲處,同時也因各方相信政府morally right and proper to do so
    2. 具有合法性基礎的領袖便具有”authority”:為特殊之influence
    3. Ideology賦予leaderauthority但也限制了leader的行動空間

貳壹、產生支持:政治社會化

一、教育與學習

二、獎懲制度

三、透過各種管道將規範與目標傳承下去:迷思、信條、哲學、理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