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對理性解釋的質疑

一、自由攻無不克?

1、一次大戰不是人類最後一次爭自由之戰

2、HilterStalin的極權非因德俄人民缺乏民主的訓練,兩人也非以詭計或武力而奪權成功

3、人企圖放棄自由的迫切,並不亞於祖先的爭取自由;非但不想自由,甚至逃避自由。

二、心理學的發展推翻了Hobbes以來的理性主義

1、Hobbes:人的利己理性,創造了政治制度,人追求權力實為保障利益

2、Facist興起,證明政治制度是可能建立在人性中的暴力力量,及心理因素。

3、Freud的貢獻,乃在喚醒人們對非理性及無意識行為的注意,且也找出一些瞭解非理性行為的方法,如夢語、身體行為徵兆,而此乃現代理性主義所忽視。

貳、兩類人的欲求與衝動

一、具有適應性與可塑性的欲求與衝動

1、如﹕愛、破壞性、虐待狂、服從他人性、權力慾、離群、自大狂、節省癖、感官享受、肉慾恐懼症,乃由對生活反應發展而成。

2、當成為人個性的部份時,便不易改變﹔但成長過程中具有相當可塑性。

二、基本的需要或慾求,如食、飲、睡,為生存的必須。

三、想與外界發生關係,避免孤獨,亦為人類的基本欲求之一。
**
強調的是心理的孤獨感,如穿禮服處於陌生環境、如閉關靈修和尚、如戀愛中人、如在國家符號下的小商人、如留學生的孤獨感。

參、兩種慾求的互動

一、為了滿足基本慾求,人需要工作,如農奴、小商人、店員、工人。

二、但工作因環境而不同,非人所能選擇。

三、工作環境或經濟制度因此決定人的生活型態,並進而決定人的個性。

四、此一個性的形塑,又造成人與制度的新生關係。
如無歡喜工作的欲求及追求成功的榮耀,資本主義社會將無由發展。
如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對工作看法便不同。

肆、何以人最怕孤獨

一、群居的必要性

1、須與他人合作求生存

2、人有自覺與他人及自然分離的本能或理性,也因此自知渺小,須與他人相屬。

3、社會化使人企求同伴。

二、但人卻是孤獨

1、越是低等動物越是融合於自然之中,行為越是本能反射。

2、人能思考,故在刺激與反應間,人有許多選擇,不像動物餓就吃。

3、越是思考,人便可創造,便越與自然脫離。

二、撫慰孤獨感的方式

1、服從,但必然和日漸成長的自我產生衝突。

2、自然的與外界發生關聯,如愛或工作。

伍、Freud對人與社會的看法

一、人性本惡,始反社會的,故社會需馴服人,為了馴服人需先滿足人的生理需求。

二、社會壓抑人的自然衝動,人掙扎而反抗。

三、掙扎反抗的過程,使人昇華為「社會人」,文明因此產生,壓抑越大則文化越進步。

四、若壓抑大於昇華,人便產生精神病,人因此需要減輕壓抑。

五、故人的本質乃一成不變,只有當社會對人的自然衝動予以壓力,或給予較多的滿足,人才會轉變。

六、Freud看來,人際關係便似許多孤立的個體,為滿足個人的欲求,而不得不與人發生往來,宛如市場交易一般。換言之,其他的人永遠只是個人為達自身目的的工具,故人與人的關係乃是手段而非目的。

陸、Fromm的修正看法

一、人不是靜止的,人與外界世界形成一種特殊關係,一方面滿是衝動欲求,如追求食物與性;另方面,人亦有許多欲望為「社會過程」所塑造,如權力的追求、渴望服從、感官樂趣的享受等。故社會不僅壓抑,亦有創造之動力。人的性情、情感、及焦慮都是文化的產物,故而在社會與人的互動關係中,人格隨時代推移,此一過程便稱為歷史。
如「想要工作」的欲望,便是十六世紀後的創造,為資本主義的精神所繫。

二、Freud認為歷史是心理力量的結果,社會環境影響有限。
Fromm
認為人性隨歷史而演變,但亦有固定法則可循。

三、從伊甸園故事說明人的個人化過程
一旦失去天堂便無法重返,為了彌補,人只有積極的與他人團結,以自由獨立之個人,以「愛與工作」與他人結合,產生一種具生產力的解決方法。

四、但若社會、經濟、政治條件不利人際之結合,人便視自由為難以忍受的負擔,自由成為一種缺乏方向及意義的生活方式,人開始想逃避自由。

柒、Fromm的方法論

一、任何政治教條(宗教亦同)要能成為強有力的行動依據,便需深植於人格中的強烈需求,思想也因此產生。

二、故要瞭解一種思想,便需去瞭解其創立者的人格特質,以及瞭解其追求者的心理需求。

三、LeaderFollower間的人格特徵必十分相像,領袖常是追隨者人格的縮影或典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