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理論的緣起
Freud因研究女性歇斯底里症發現兒時受性侵的影響,再由懷疑病患的可信性,建立女性對父親的幻想說,故Freud的研究以女性心理為主,甚少涉及男性。
貳、 理論的內涵
一、 「壓抑」乃為PA理論架構的核心。此核心所引伸的基本概念有:精神病(neurosis)、自我陶醉(narcissism)、自我(ego)、超我(superego)、理想自我(ego ideal)、本我(id)、潛意識
二、 生理因素是一切心理現象的導因:如女性因缺乏陽具而產生缺陷感。
參、 三個精神領域
一、 本我(id):一個欲望沸騰的大鍋,無道德與理性問題。
二、 自我(ego):發現在何種情況下,本我的意圖能被認識到,從孩提時代便開始發展,為對外界需求與條件的現實反應,為自我保護功能,但並非全是有意識的。
三、 超我(super-ego):壓抑、良心、與罪惡感的根源,為文明的主要基礎。
肆、 人類心理的發展歷程
一、 胎兒時期的天人一體,此愉悅的感覺終生存在人的潛意識。
二、 出生後,父母的愛與照顧使此一天人一體感持續。
三、 當兒童開始產生本體與外在的區隔意識後,全能的天人合一自信被低賤的依賴需求(abject dependency)所取代,「愉悅傷痕」(narcissistic wound)出現。為彌補此一傷痕,兒童企圖與母親結合。
四、 因體認本體與外在的差異,兒童也企圖尋求個人獨立性。
五、 終人之一生,均不斷追求與外在合併(merge)或自我膨脹(inflating the self)以治療傷痕,文明乃因此產生。
六、 兩個力量的拉扯:the drive to individuate與the drive to merge
七、 治癒傷痕可以透過:merge尋求與ego-ideal之合併,或自我膨脹將外在世界包含於大我之內。
八、 ego-ideal的轉變:母親、父親、精神力量(disembodied mind)、collective brotherhood、beloved演化過程中可能會有重疊與衝突,故需壓抑。每一過程的轉變均須有前項之推力與後項之拉力,唯獨進入beloved不需推力,此乃獨裁者壓制愛情之因。
九、 各階段之轉變非gender neutral,早期為女性中心,在男性取代後,傷痕便永無法癒合(吃再多也不飽)。
十、 當企圖與權威的父親結合或模仿,ego會試圖支配或控制他人來證明結合的成功,女性常成為被支配的對象。此一情緒也會昇華為宗教的狂熱或國族主義。
伍、 男性中心社會的形成
一、 女性福利的犧牲,包括忍受為性的受害者,使社會能維持穩定與存在。(此一論述有循環論證之嫌:男性支配是維持男性中心社會的要件)
二、 對閹割情結的畏懼(返回母性中心)使人類社會必然是男性中心。
陸、 從個人擴充自社會面的解釋
一、 人類文化,包括其中之制度與理念,乃為人類心理慾求的產物,為生理需求所產生;而制度與理念,又轉為影響個人的心理狀態。故文明乃為先民為壓抑衝動而產生;每一新世代為持續同樣的壓抑,而努力維護文明。
二、 單獨運作的個人動能、情緒、壓抑、願景、與幻想均太弱而無法產生心理效能,故須透過群體行為加強。而此一加強所以有效,乃因個人的心理模式(patterns)具有一致性。亦即,上述個人三精神領域的衝突,也可以擴充於較大人群範圍的解釋。
三、 社會如同個人般,也有pre-Oedipal, Oedipal, post-Oedipal三個發展階段。
柒、 Freud理論的後續發展
一、 Herbert Marcuse: Eros and Civilization
二、 Norman O. Brown: Life against Death and Love’s Body
三、 Ernest Becker: The Denial of Death
捌、 對PA的質疑
一、 非科學的:Freud並不認為其學說為科學,而只是獲得知識的一種方式;Karl Poper因其無法證實及否證,而不認為是科學。
(一) 事實上,PA後成為cognitive science的理論之一。
(二) 由於PA試圖結合body及mind的二元關係,現存並無可用之知識論epistemology,使PA必須藉助現實世界之實例,故適用上難免有些不符科學。
二、 所謂的發現並非真實;所談的真實則是老生常談。
(一) 瞭解Freud者皆知,他常犯錯也常昨非今是,做為革命性思想家,我人常以完美要求之,但小錯不應掩蓋其貢獻。
(二) Freud當然不是第一位談論潛意識者,但卻是第一位有系統將之與扭曲行為關聯者。
三、 Freud本人為吸毒者,受猶太文化影響,神經也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