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經濟與理性抉擇理論的模型介紹
•環境的資源稀有,個人依慾望或偏好進行選擇
•選擇將犧牲其他的機會(機會成本),如選擇超時工作會犧牲休閒
故個人乃以效益極大的標準決定選擇
•假設個人所得、休閒等的偏好穩定,且理性的個人會要多不會要少,故個人也會投入部分資源於增加生產,投資增加造成產量增加。
•投資乃由勞力、physical capital(包括機器、工廠、農業改良等)、自然資源構成。
•技術決定勞動產能、physical capital品質、及自然資源的可用性。技術的改良,乃為社會成員投入發明與改革的結果。而改革的潛力又與知識的累積有關,因其為對自然環境的瞭解。
•決定生產量的資本累積,乃由physical capital、勞動力、自然資源、科技、知識所構成。生產的擴張乃取決於這些因素能產生較高的獲益(如資本量的增加、新型態的勞力、新自然資源的發現…)
•但這些因素的出現,必須人願意積蓄(即犧牲消費或閒暇)
•勞力擴張或資本投入的取捨將取決於何者在效益評估上較有利。
•但若積蓄率與人口成長相同,後者將吃掉前者,成長也就為零。
◎對古典與理性模型的質疑
•假設完美的市場運作,資訊的獲得、不確定性、交易成本似乎均不存在
•假設private與social returns乃相當,故個人樂於投資創造社會所得。
–此需明確及無成本的財產權制度,使交易成本為零,但今世多數資源仍屬common property。正因個人所得無法等同社會所得,歷史上的發展多遲緩。人類只有增加個人所得來提昇社會所得。
•假定自然資源的增加投入乃不變的成本,故新知識的獲得與運用無效益遞減問題。
–但人常不願投入研發,歷史上的技術發展遲緩,造成自然資源運用效益遞減
•假設儲蓄均具正面效益
–積蓄要有正面效益,取決於財產制度,歷史上由於財產保障不足,故儲蓄率或資本形成率均低
•養育子女的個人與社會成本均相同
–似乎個人可以控制生育率,且此決定似可改變人口增加的社會成本,但若然歷史上何以有許多人口危機?
•個人選擇與其期待的結果幾乎同時發生
–社會向來存在無效率的非市場決策機制,而此機制與個人的世界觀、秩序觀有關。故,政治理念成為瞭解經濟史的重要組成
◎財產權:最基本的institution
•Transaction cost的提出﹙Ronald Coase, 1960﹚:TC由externalities, information, risk所構成。太高使社會與市場不發展。有效率的經濟組織降低TC,使西方經濟發展。使institution成為關注的焦點
•四種影響TC的因素:cost of measuring、the size of market、enforcement、ideological attitude﹙影響preferences﹚
•組織產生1+1〉2的效果,但free rider卻使集體行動難以產生,故勞工不會以集體行動要求政府控制物價
•人口增加、地租上漲、生產力下降、生活品質下降、飢荒,唯有institutional change才得擺脫此一困局 •財產權﹙PR﹚保護使個人所得大於社會所得,個人努力使社會進步
•但institutional change非零成本,故須有誘因
◎財產權的發展
•無PR,科技的發展將偶然且遲緩,故農業在西元一萬年前才發展
•發展的動力:人口造成競爭、成本考量 –何以財產權革命始於英國圈地運動﹙阻止封建復辟﹚:高地、羊毛價高
•PR發展的兩個制度層面:第二個層面﹙市場﹚、憲政層面。進入憲政層面,個人努力才得保障,社會因此進步,否則只是redistribution的過程
•PR改革的啟動:擁有公權力之政府,如保障商旅;但政府也會增加TC
•政府何以不願採納有效PR:
•無利可圖,故智財權始於16世紀後半,國王出售專利權
•PR與市場造成分工不利統治
•憂慮競爭不利於己
•宇宙秩序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