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會的宗教觀
•宗教是部落的守護神,部落消失神祇亦消亡。
•為了部族延續,宗教均存在許多禁忌,以維持其同一性。
•由於此限制了文明的進步,故國家的擴張便需說服人民放棄既有宗教,改採universal god,故文明發展與一神教幾乎同步。
•以佛教為例,視現世為短暫時相,使宗教得以超越多元複雜時空成為統一宗教。但也因強調現世苦難為過程,產生聽天由命的態度。
◎猶太教的二元社會觀
•個別的歷史事件均為上帝整體目的不可或缺的部份。
•人類的精神責任不是逃避「歷史偶然」的世界,而是使塵世生活導向推展上帝的計畫。
•猶太教如同原始宗教,為維持部族之獨特性,訂出嚴格的飲食生活規範。
•但猶太教未如同其他宗教進行妥協,如佛教要人放棄個別思想以達成海內接兄弟的理想。反而堅持自己的神為唯一的神,並企圖以此延伸,團結全人類。
•猶太教因此認為,傳播福音為其與生俱來的責任。而猶太王國的興衰,便象徵神對於此福音傳播的努力是否滿意:這使得俗世歷史與政治的發展,與神意產生結合。
◎基督教的改革
•排斥複雜繁瑣的生活戒律,認為簡單儀式便可達到救贖目的。
•將「神的歷史」與「王國興衰」一分為二。使對現實政治不滿者,也可以透過信仰基督而得到救贖。
•繼承猶太教「救世主」的觀念,但由於二元論,基督降世卻不在為王,而是為人,為解救全人類。但此救世主的觀念,卻使基督教避免陷入其他神秘主義主張「永遠輪迴」的觀念。
•既非輪迴,人世便成有「目標性」,故其宇宙觀認為一切有始、有中間、有結束。世界只是一個舞台,人類被賦予參與救贖,最後亦能由此循環解救出來。
•有最後的審判,使人的貢獻受到檢驗。故要求人把握現世,反對自殺。在二元論下,產生超自然禁欲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維持著一種「不安與動態的緊張感」,此乃基督教所獨具。
◎基督教雙元人類社會觀的確立
•因相信世界末日,以聚會所(congregations)傳達福音。
•對猶太教嚴密組織的反動,組織獨立鬆散。
•統一權威解釋的必要使專業教士階級出現。
•拜占庭與西羅馬的兩種發展模式。
•近代第一個偉大官僚體系的主人:「主權」對抗「神權」。
•雙元人類社會觀形成西方政治生活的基礎。
◎雙元社會下的國家觀
•人從降世起便分屬兩大社會,各有特定的公共責任範圍。
•國家活動雖重要,卻應以執行而非制定政策為目的;決定人類生存終極目的,並指導國家完成這些目的,乃為教會的正常社會功能,教徒有責任協助教會執行這項功能。
•國家本身並不是道德目的,而是必須受到大眾良心指導與控制的行政機構。
•既不接受也不拒斥歷史實體,願意致力改變歷史,投入全副精力於征服物質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