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現今政治研究顯學,Austin Ranney甚至戲稱APSRWilliam Riker學刊

 

壹、對行為主義世代的反思

一、學術研究與社會勢力的對應
社會階級利益與學術研究的互動

 

學術及教育內涵

教育倫理

代言社會利益

社會整合形式

1

古典及教會教育

買方市場:為知識而求學

貴族

社區

2

人文社會教育

買方市場:文藝復興與優雅學術

舊資產階級

兄弟會

3

學門專業培育

賣方市場:培育Ph.D或領域專長

新中產階級薪資專業人士

社會

4

實用教育

訓練倫理: A&M、經驗教育

勞工階級

社會階層

5

技術官僚教育

問題解決倫理:綜合性教育與服務提供

為政權效力

專業團隊

1、貴族因學識與社會地位的共同性,而形成community,教育則在培育此氣質,學生地位高於教授,可決定教授聘雇。大學因此為此社區的一部分,無自我認同,且以文化傳承沾沾自喜。

2、社會逐漸多元化,大學與支配階級的緊密關係鬆動,學生開始多元化並具階級意識,貴族形成兄弟會以與中產階級學生區分。學生的發展取決社會出路,且多元背景使地位不高於教授,不再決定其聘僱。

3、社會流動加快,許多學生家長屬新富階級,供子女讀書乃為實現過往夢想,少數族群在二戰後也有機會成為教授,而GI法案也使學生更多元平民化及個人化。兄弟會已成單純宿舍,舊有的階級、宗教、種族區分趨於薄弱,學生會的發展不再與校外關係結合。學校行政體系擴大發展,與學生生活個層面結合,但學校也與外在社會更脫離,很少教授在外在社會上享有地位,其認同來自校內及學術。學術自由開始獲得重視,但也成既得利益的保護傘。

4、技術官僚訓練其實強化了學術與外在社會的結合,但此結合卻是沿著專業領域的分化,為制度性的服務支配勢力。

二、行為學派發展的省思

1、1960年代的紛亂,政府是問題核心,與大恐慌時期不同。

2、政治學者在行為學派發展下,訓練更嚴謹,但卻對現狀無言以對。

3、學者的研究主題受政治甚至政黨輪替影響甚大,所謂價值中立形同謊言,政治學者必須開闢新的研究途徑。

4、政治學者須以理論(theory),避免捲入社會的混亂,並提供改革藍圖。

貳、理論源起與發展

一、Kenneth Arrow, Duncan Black已有相關研究,但未成風氣。

二、Anthoney Downs1957年出版「民主的經濟理論」便形成基本架構。

三、William Riker1960受聘至University of Rochester任教

1、積極招募人手,強化此方面的師資。

2、加強數學、統計課程,建立學派基本內容。

3、學生Peter Ordeshook, Kenneth Shepsle, Richard McKelvey, Morris Fiorina畢業宣揚理論。

4、1974Riker獲選第一批美國國家科學院政治學院士,上述學生亦隨後獲選,使14位政治學院士中,有1/3Rochester有關。

5、Rochester School因之成為顯學。

四、Public Choice Society成立,網羅各方領域人才,如Riker (政治學)Herbert Simon(公共行政)、James Buchanan(財政)、Gordon Tullock(行政)、John Rawls(哲學)、James Coleman(社會、心理)、Vincent Ostrom(美國研究、公共行政)、Elinor Ostrom(社區研究)

參、理性抉擇論的方法論

一、建立「核心理論」(theory),而理論乃由一組「科學法則」組成。

二、透過定理(axiom)推演出假說(hypothesis)

三、以歸納或經驗檢證,確定無法否證hypothesis,此假說便可接納為科學法則。

四、將這些相關法則結合聯繫,構成對現象解釋的理論(theorem)

五、由於數學為嚴謹的邏輯系統,故PC偏好使用數學符號,但非必然。

肆、理性抉擇的理論內涵

一、個人理性(與道德無關)的假設;

1、具聯結性(connectivity),物件皆可比較,abba,或ab

2、據遞移性(transitivity)a>bb>c,則a>c。否則便屬循環。

3、偏好具效用概念(utility),或預期效用(expected utility),故若少有實現可能便不會有偏好。

二、個人理性不必然累積為群體理性,需視其累積方式。
如:Arrow’s Theorem of Impossibility(提出多數決的循環問題)

伍、Anthony Downs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1957

一、背景

1、1957年出版,1965年再版。

2、稱譽:

William Riker:本世紀少數傑出的政治理論著作之一。

Peter Ordeshook:開啟近代政治理論的四本著作之一(其他三本為:Duncan Black’s Theory of Committees and Elections(1958);
William Riker’s A Theory of Political Coalition(1962);
James Buchanan & Gordon Tullock’s The Calculus of Consent(1962)

二、觀念的突破
政府支配著經濟,但經濟理論卻未能充分說明政府在此支配中,所扮演的角色。很少將政府的行為,視為如同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理性行為一般加以分析,造成一般均衡理論中的缺憾。

三、理性的定義:為一行動的歷程,與目標無關,一般人均擁有

1、人可排列選擇的優先順序

2、優先順序為可變動的

3、永遠能在選擇途徑中做選擇

4、遇及同樣選擇途徑時,永遠會做同樣決定。

5、人為理性,但亦為自私。

四、理性人選擇的依據:

1、追求efficiency以達成目標,故擴大產出或減少投入。

2、故與情緒、偏見無關。

3、經濟上如此,政治上亦復如此。

五、民主政府的定義

1、政府為社會的最終權力,能強制其他團體服從其決定。

2、選舉定期舉行,不得由執政黨單獨改變。

3、公民均會守法投票

4、每次選舉選民只有一票權利。

5、獲多數票者執政,直至下次選舉。

6、敗北政黨不得以任何手段阻止獲勝者執政

7、當權者不得阻止任何公民及政黨的政治活動

8、每次選舉有兩個以上的政黨參與競爭。

六、政黨的定義:藉由選舉贏取政府職位為手段,以達控制統治工具的目的所組織的團體。(故政黨亦具擬似人格)

七、推論:

1、政客選擇:政客尋求官職,非為實現政策,而是謂希望獲得報償,如所得、聲威、權力等,政策只是手段。
限制:追求私人野心的限制為:不得違法;不得犧牲同黨的利益。

2、政黨目的:是為贏得選舉,政策只是手段。

3、政府功能:亦有社會功能(social function)但此功能的履行,只是副產品,需有利於其私人野心。

4、選民的選擇:

A、投票給他相信能提供最多利益的政黨。此一利益乃utility

B、執政黨需讓選民知覺其已獲得的利益,才能有利連任。

C、選民以預期效應(expected utility)比較兩黨,但此比較往往以當前政績為依據,對反對黨則以預期效應(expected utility)

D、選擇政黨的計算:

a、若支持的政黨無望,則選擇另有希望者,以阻止最壞者當選

b、可能繼續支持沒希望小黨,期望其有壯大一天。

c、可能繼續支持沒希望小黨,促使它黨改變政策。

E、選擇的狀況

a、若有充足情報,則做上述選擇。

b、若無,則依政黨符號。

5、執政黨策略:

A、增加歲出以擴張選票,減少歲入的可能反彈。

B、以民之所欲決定政策

6、反對黨的策略

A、採取與執政黨相同的政策,迫使選民以今天執政成就與反對黨過去成就比較。

B、採用少數聯合策略,形成多數

C、當某政策無明確多數時,俟執政者宣佈政策後,反對黨在其他有多數支持之政策採取與執政黨同之主張,但在此政策上採相反主張,使此一主張成為選戰焦點。

7、不確定資訊下的選民選擇:如此才產生leadershippersuasionideology的狀況。

A、此狀況常存,政黨或選民均無力消除

B、資訊增加可強化決策信心,但信心強化,卻又不再相信資訊

a、關係知識:意識形態、endorsement

b、充足資訊

C、依資訊獲得情況,選民可分為

a、agitator鼓動者,為消息靈通人士(有關係知識,又有充足資訊),願意影響他人者

b、中立選民

i. passive:充分資訊,具政黨偏好,無意影響他人,會投票。

ii. neutrals:有資訊,但對任何政黨皆無興趣。

c、未決定選民

i. 未能下決心的困惑者

ii. 決定暫時支持某政黨的「準消息靈通被動人士」

iii. 認為政黨與政府皆無實際差異的「準消息靈通中立人士」

d、習慣性選民

i.忠誠份子:永遠支持一政黨

ii.冷漠份子:永遠不投票

D、上述選民以cd等五類最易說服

E、三大推論:

a、理性之人不會投票,因投票成本高於可預見之影響。

b、兩黨競爭政見會向中央靠攏(單一選舉且與未來選舉無互動、非連續性選舉為考量)

c、理性投票者乃在資訊不足的情況下做出決定:若information取得有成本,人只有再相信該information會讓我人做出不同的行動時,才會支付該成本。但一票既改變不了結局,人根本不會願意付出代價求取information。故,在資訊不足下,棄權反是理性。(此與民調反映相反:選民將信資訊已足,且投票率不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